北京市

    大模型·智能体·赋低空|星图维天信精彩亮相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

    星图维天信

    2025/07/20

    7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主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安徽省科学家企业家协会协办的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在合肥胜利召开。本届博览会以“气象融入新经济,携手共创好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气象、新能源、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交通旅游、健康农业等20余个领域近百余家企业参会。中科星图维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图维天信”)受邀参加,牵头举办智慧气象技术研讨会并参加多场活动,与众多行业领军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探索气象经济新蓝海。

    览会开幕

    7月18日上午,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正式启幕。在巡馆活动中,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郑国光等领导一行莅临星图维天信展位视察指导。星图维天信高级副总裁、研究院院长、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人工智能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匡秋明围绕低空气象业务,重点汇报了低空气象环境智能感知网、天信·低空气象大模型、天信·低空气象服务平台等核心产品的研发进展与落地应用成效,并详细介绍了公司在商业航天空间天气、海洋气象服务及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成果,获得了领导们的高度认可与肯定。

    在开幕式上,还隆重举行了2024年度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科学技术奖风云青年科技奖颁奖仪式,匡秋明获此殊荣。

    智慧气象技术研讨会

    7月18日下午,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主办,星图维天信承办的“大型·智能体·赋低空 智慧气象技术研讨会"成功举办。会议邀请了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中国气象局气象中心、公服中心、信息中心,探测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单位领导及专家代表参会。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为本次研讨会致辞,他指出,最近几年,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预报方面的应用发展速度很快,不断取得新技术成果,但要有足够的耐心,数值模式被气象界接纳并业务应用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人工智能气象预报业务应用也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不仅仅是气象监测和预报,还在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海洋开发等众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希望与会各方进一步坚定信心、深化合作,不断取得更多研究成果,共同推动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  徐小峰

    在学术分享环节,匡秋明代表人工智能技术委员会作2024年工作总结,他指出,过去一年,委员会在学术研究、技术推广和基础工作三大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融合AI同化技术的伏羲气象大模型持续演进、气象海洋一体化的盘古大模型、百米三维精细化的天信低空气象大模型等都有力支撑了AI大模型在全球和局地天气预报、气象海洋环境等多领域耦合气象预报应用。相信随着委员会的不断壮大,必将取得越来越多的技术成果,为气象服务事业的发展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人工智能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匡秋明

    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副主任,中央气象台强对流天气首席预报员盛杰作《风雷模型强对流业务评估及应用》的报告,系统介绍了风雷模型的发展历程和研发进展,并结合实际案例全面分享了全流程国产化短临预报训练服务系统在“新生、局地”降水预报、“暖区、极端”降水预报等场景下的成功应用,相信随着风雷模型通过国产化算力与数据训练的不断加持,将成为我国短临预报的“新质生产力”。

    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副主任、中央气象台强对流天气首席预报员 盛杰

    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伏羲气象大模型团队负责人李昊以线上汇报形式带来《人工智能在气象预测中的应用--伏羲气象大模型最新进展》的专题报告。报告中,李昊系统阐述了该团队在高精度短临预报、端到端气象大模型 气象-污染物耦合预报(全球/区域尺度)以及中期海洋预报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展现了AI技术在气象预报领域的深度应用,更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范式。 


    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伏羲气象大模型团队负责人 李昊

    俱时(北京)气象技术研究院院长王昕作《发挥团体标准作用 引领气象技术创新》的报告,他围绕气象标准化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关系,系统阐述了团体标准在推动气象技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结合行业实践提出了具体建议。他指出,团体标准作为“市场主导、灵活高效”的标准化形式,能够填补标准空白,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成为引领气象技术创新的重要抓手。

    俱时(北京)气象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昕

    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研究科学家、具身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白辰甲作《基于强化学习的具身智能技术及应用》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具身智能的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分享了研究团队通过具身大模型规划实现从感知到动作的端到端决策闭环的创新实践经验,并对多任务策略学习、扩散世界模型、人形机器人上下肢协同等前沿技术研究进行了解析,全面展示了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具身智能领域的科研成果,为未来的具身智能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研究科学家、具身智能研究中心主任  白辰甲

    天津大学软件学院副研究员汤宏垚以《大模型智能体与推理技术研究》为题作报告,他指出语言大模型已在科学问答、数理推断等领域展现了接近人类的水平,并介绍了稠密模型与混合专家架构的技术演进路径,重点分析了基于离策略强化学习的微调方法、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通过DualRAG框架实现多跳问答的迭代检索优化等科研成果,为未来探索大模型面向垂域应用赋能提供了宝贵经验。

    天津大学软件学院副研究员  汤宏垚

    最后,匡秋明代表星图维天信作《天信气象服务智能体及应用汇报》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天信气象服务智能体相关关键技术和应用案例。技术上,天信气象服务智能体实现了对用户语音、文本、图片等多模态气象服务需求的自动理解,自然语言大模型、科学大模型和AIGC大模型的交互联动,天气及海洋环境预报、灾害预警、生活服务、天文天象等多领域数据和知识能力的深度融入等,在知识增强的气象服务材料生成、多尺度气象数据高效调取、秒级实时响应和个性化气象服务等方面形成核心服务能力。应用上,天信气象服务智能体实现了为C端用户通勤、出行、活动安排等提供个性化服务,为B端用户提供场景化、融入式气象服务、为重大活动提供决策服务材料生成等服务。天信气象服务智能体为气象服务向场景化、智能化、个性化气象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产品支撑。

    星图维天信研究院院长匡秋明

    自由讨论环节,各位专家、同仁在聆听了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后畅所欲言,分享了新的想法,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疑惑,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


    商业航天气象专业委员会成立

    7月19日上午,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商业航天气象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成功举办。本次大会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气象领域专业化、规范化发展迈入新阶段,为行业技术协同与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平台。会上,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常务副会长孙健为星图维天信颁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聘书,星图维天信研究院副院长董玮作为企业代表上台接授聘书。此次聘任既是对星图维天信在商业航天气象领域技术实力与行业影响力的高度认可,也彰显了协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商业航天气象服务生态的决心。作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星图维天信后续将深度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制定、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资源整合,重点围绕商业航天空间天气监测、低轨卫星气象数据应用等方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助力我国商业航天气象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会议同期,星图维天信副总裁张攀出席“航空气象·低空经济·产业融合发展研讨会”作《天信·低空气象服务平台的实践应用报告》,他指出,低空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星图维天信重点布局低空飞行安全保障与精细服务,通过“天信·低空气象智能感知网”与智能预报系统协同赋能,构建覆盖“数据-平台-服务”的全产业链能力。针对低空经济活动区域大气边界层气象灾害频发的特点,张攀详细介绍了低空气象观测网的整体架构和全局规划,以及以“天信·低空气象服务平台”为代表的低空气象核心技术产品矩阵,并表示未来星图维天信将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持续推动低空气象服务规模化应用。会议期间,张攀还受邀参加了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主持召开的“低空经济气象装备与技术交流会”,并与行业专家共同探讨了激光测风雷达、微型气象站、气象无人机等新型装备的协同应用路径,为推动低空经济气象装备国产化与智能化发展出谋划策。

    星图维天信副总裁张攀

    展位风采

    本届气象经济博览会作为行业顶级盛会,成功汇聚前沿智慧与创新势能,为气象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站在新起点,星图维天信将深度把握国家在气象和低空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持续深化创新实践,携手产业链合作伙伴推进资源整合与生态共建,共同擘画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分享

    最新推荐
    大模型·智能体·赋低空|星图维天信精彩亮相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

    大模型·智能体·赋低空|星图维天信精彩亮相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

    2025/07/20
    证券日报|星图维天信总裁冯德财:低空气象技术重塑气象服务新范式

    证券日报|星图维天信总裁冯德财:低空气象技术重塑气象服务新范式

    2025/07/18
    气象护航安全 场景激活产业|2025空天信息大会低空气象产业发展与低空场景创新应用论坛成功举办

    气象护航安全 场景激活产业|2025空天信息大会低空气象产业发展与低空场景创新应用论坛成功举办

    2025/07/10